国产汽车模拟芯片设计公司纳芯微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日前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5)上表示,国产汽车模拟芯片行业正逐步完成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
但他同时向智驾网强调:“模拟芯片领域工艺制程相对成熟,相比7纳米、5纳米、3纳米先进制程的数字芯片来讲,国产化的进展会更快,现在国产可替代性确实也会更强,但是不是现在的国产芯片已经完全能够替代国外芯片?其实也没有。虽然我们在各个品类上面都已经看到了具备对国外芯片可替代性,但是不是在每个品类上都具备了高质量的国外芯片替代性。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认为这是时间问题,假以时日,国产芯片一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能够实现更好地对国外芯片的替代。”
王升杨表示:“就目前来讲,中国芯片企业在整个汽车市场份额还不算特别高,份额大约在10%~15%左右。”
他说,在模拟芯片领域,国产芯片公司几乎可以覆盖车上面绝大部分产品品类,并在某些产品品类上面逐渐建立起了产品优势,不管是从性能、功能、市场上发货规模,甚至是大规模发货之后的市场表现,国产芯片公司在某些品类上面已经具备了不输于国外企业同等的能力和市场表现。
其中,数字隔离器产品自2017年量产以来,累计出货量超过6亿颗,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结合纳芯微出货数据及第三方机构研报综合测算),稳居行业前列;栅极驱动产品自2020年量产以来,累计出货量超8亿颗,市场份额持续领先。
纳芯微成立于2013年,主要聚焦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方向,为汽车、工业、信息通讯及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丰富的半导体产品及解决方案,近年来发展迅速,正成长为我国最大的模拟芯片设计公司,迄今员工数量1100人左右,拥有600人以上的研发团队。分别在上海、深圳、北京有研发中心,并分别在德国、日本、韩国设立了分公司。
2024年整体营收接近2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5%。
其中汽车业务,发货规模接近3亿颗芯片,几乎覆盖了国内所有的车企所有的车型,占整个公司营收规模超过35%,截至2024年,纳芯微的汽车芯片累计出货量超5亿颗。
近年来,纳芯微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及产业链协同方面不断突破,公司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还加速渗透至智能化和安全领域。
近期,公司获得ISO 26262 ASIL D “Defined-Practiced”认证,是国内少数在功能安全领域完成从“Managed”(体系建立)到“Defined-Practiced”(体系实践)能力跃迁的芯片企业。通过公司在研发管理、质量保障、流程建设方面的能力提升,纳芯微奠定了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安全等级芯片的坚实基础。
同时低空经济和具身智能也给了纳芯微新的市场机遇,王升杨表示,”具身智能的电气架构与智能汽车高度类似,我们的产品开发和技术积累,可以很快地移植到像飞行汽车、像人形机器人这样的应用场景上面。”
2024年,纳芯微完成了对中国磁传感器芯片公司麦歌恩的并购,成为中国最大的磁传感器芯片公司。
人形机器人有大量的传感器需求,例如磁传感器,检测手指的各种角度,检测电流,纳芯微向人形机器人提供完整的角度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电流传感器,同时还提供类似于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全品类传感器。
在出海方面,纳芯微已经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组建了销售和服务团队并与当地的汽车头部客户建立了紧密联系。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超过了10%。
王升杨表示:中国的芯片公司如果真的未来有一天成长为全球的领导型企业,那一定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如果我们想要走到全球领导地位,不可能仅经营一个区域市场,哪怕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但也不能只靠经营这样一个区域市场取得成功。